公海gh555000✪欢迎莅临

首页
111
当前位置: 首页> 111> 正文>

【致敬中南良师】冶金馆里的接力

发布时间:2024-09-26    作者:    来源:中南大学新闻网     浏览次数:


校本部里,簇簇绿荫拥着一抹鲜亮的红,那是历经近七十载风雨的冶金馆在翻修后焕发的光彩。自1956年矗立于此,冶金馆里走出大批冶金人才奔赴行业一线、去往广袤天地。桃李天下的背后,是一代代师者青蓝相继、播火传薪。在这里,有一种师生接力,是学着老师的样子,成为老师。


先生的样子

教师节前夕,记者在冶金馆234见到了刚获评“全国模范教师”的赵中伟院士。谈话间,他对个人荣誉不言多语,却频频说起自己的“老先生”。

赵中伟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封信。写信人是同教研室的前辈任鸿九。去年11月,获悉赵中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,远在美国的任鸿九特意写信道贺。大半年里,赵中伟把信一读再读,却仍然在念到“您当选工程院院士这一天的到来,足以告慰九泉之下的赵天从老师”时久久哽住。

信中提到的赵天从是中国锑冶金事业的开拓者,也是首届“徐特立教育奖”的获得者。他从中南矿冶学院建院便在冶金学科执教,是一众中南冶金人共同的恩师,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。

回忆起赵老,赵中伟用了五个字:“为人好极了!”他跟随老师读博时,老先生已年逾八十,却仍然悉心教导着门下弟子。赵中伟回忆道,老师家住二楼,但他年事已高,腿脚不算利索,可若是家里无他人应门,只要听到学生喊一声“赵老师”,他就一步步挪下楼来开门,走时再把学生送到门口。这个满含真诚尊重的小细节,后来被杨天足、赵中伟等学生一再提及。

15794

赵天从(前排左二)与学生在锡矿山

赵天从一辈子与学生打交道,诲人不倦却从不图回报。赵中伟记得,一次,老师肺部感染,同学们听说有种药对治病很有效,便凑钱买药送到老师家人手中。老师得知后,把他叫到家里,取钱交给他说:“把药退给你们也没用。校门口有家书店,你给同学们一人买本字典。”就这样,赵中伟推着自行车,带回了十本《英汉大辞典》。

如今这本辞典还存放在赵中伟的办公室里。回忆起从师学习的岁月,他总感觉隔着时间长河,恩师仍然在提醒着他对学生好一点、再好一点。实验室里,把学生护在身后,自己控制好各种环境变量,确定没危险才让学生上手操作;学生不会查阅外文期刊和文献,就手把手地教会;听闻学生患病,筹钱帮学生度过经济关,又跑去鼓励学生打起精神配合治疗……这些,都是学生眼中的赵中伟。对待学生,他循着老师的样子,捧上一颗真心。“要做一个好老师,就要从心里爱学生,投入真实情感。”他如是说,也如是做。

赵天从谢世已近三十年,可他留下的余热仍然温暖着一届届中南学子。1993年,赵天从将首届“徐特立教育奖”的全部奖金捐出,设立赵天从奖学金。此后该奖学基金不断受到赵天从的学生、后辈及校友、企业等捐资,赵天从的学生李洪桂就效仿老师,将湖南光召科技奖奖金全部捐入。三十年来,奖学金惠及数百位优秀学子。如今,赵天从奖学金已发展成赵天从冶金教育奖,在奖学之外,还发挥着励教作用,激励更多优秀老师接好冶金教育接力棒。

“真材实料”铸真才

教育的目的,是培养真材实料的人才,而老师的能力决定了学生成才之路的起点。具备“真材实料”,是赵中伟眼中的好老师标准,也是他从老师身上学到的。

书籍,是老师修炼内功的重要“养料”。从赵天从开始,读书就是师门代代相承的传统。赵天从治学时,最顶尖的冶金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。为了查阅资料,他不顾年迈体弱,从头学起,在英语之外还熟练掌握了俄、德、日文的阅读。慢慢地,最前沿的发现、最先进的技术,在他的笔尖“炼”出来,成为他最趁手的“武器”,助他在沟壑相间的矿山间、百废待兴的中国有色冶金事业里开疆扩土。晚年的赵天从坚持坐在旧写字台前,辛勤笔耕,著书立说,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。其中一本以英、俄、德、日、法文版书目作依据汇编的《查阅外国冶金文献参考资料》,正是他为青年师生编撰的工具书。

1F1FB

图书馆里保存的赵天从著作

据赵中伟回忆,去老师家拜访时,赵天从经常会递过来一本书推荐:“小赵啊,这本书不错,你去看看。”一本又一本,读书的习惯也从老师传给了学生。

从学生时代起,赵中伟就“泡”在图书馆,甚至因能准确说出许多书在书架的位置,而得了“图书馆GPS”的雅号。和老师一样,赵中伟也有给学生荐书的习惯。不同于老师的单本推荐,他喜欢给学生开书单,专业文献、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等各类书籍琳琅满目。因为在他看来,多读书对学习和科研创新是至关重要的。读本专业的书,可以掌握领域内的不同研究方向;读和专业看似无关的书,可以培养广阔的思维,拓宽眼界。

《从一到无穷大》是20年前赵中伟推荐给学生刘旭恒的书。如今,已经成为冶环院教授的刘旭恒又将它推荐给自己的学生。在他看来,真正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,更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扩展视野、追寻知识。而教育本身,也是从一到无穷大的过程,一个好老师,可以成就一群学生的无限可能。赵天从、赵中伟莫不如是。

做经世致用的学问

“母校老一辈建校元老以‘科学无国界、科学家有祖国’的精神,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弟子。”任鸿九写给赵中伟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。

从青年时代立志实业报国,到锡矿山恢复发展锑工业,赵天从一次次坚定投身利国利民的事业。20世纪40年代,他在战火硝烟中因陋就简,研究出的吹碱氧化法精炼纯锑新工艺,改变了国家只能出口粗锑的状况;而后他又将锑这一战略资源进行深度开发,推出了中国第一炉采用“间接法制取锑白工艺”生产的锑白,扩展了锑的用途。到了80年代,他敏锐预见到粗放的冶金方式会产生严重后果,提出“无污染冶金”这一战略性的学科方向。

这种冶金报国情怀,一直在师生间延续着。李洪桂是赵天从的学生,也是赵中伟的硕导。他因国家亟需攻克黑白钨混合矿的直接冶炼这一技术难题,毅然转向钨冶炼研究的“荒原”。在无数次的实验与调研后,他创新研发出机械活化条件下钨矿碱热球磨分解技术,为我国钨冶金生产技术领先全球打下坚实基础。

1087C

赵中伟(左三)与刘旭恒(左二)等团队成员在一起

作为赵天从、李洪桂的学生,赵中伟的科研同样锁定国之所需。钨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,却也是一种很难实现高纯度分离的金属。通过持续五年的文献查阅,赵中伟提出了关键技术构思。此后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验,成功研发了后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“高效选择性分离钨钼技术”,使占我国钨资源40%以上的钨钼共生复杂矿得到有效利用。之后,团队又进一步发明了从钨资源利用到高端产品生产的整套关键技术,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亟需,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科研攻关之路,离不开老师的指点与支持,也倚赖学生自己的“大胆”探索。成为老师的赵中伟鼓励学生自由探索,支持学生大胆试错。“没有哪个科研一做就成,肯定有试错成本,得鼓励学生去试错。”这是刘旭恒从老师身上获得的启发:只要是国家需要、时代需要,再大的难题也值得挑战,没有什么不能够探索。

培养胸有家国情怀、洞察时代之需的有色冶金人才,做经世致用的科研,业已成为冶金馆里代代相传的师道。而这份师生相继、薪火绵延的师道,也将滋养、哺育一代代更年轻的中南人。

(一审:韩艳 二审:余学飞 三审:王建湘)



Baidu
sogou